宇宙之浩淼,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想象其道理,越是深入的研究科学,越会发现未知的更多。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在麦田怪圈领域已经坚持了八年之久,作为一个从小爱问为什么,爱对自己不解事物探个究竟的理工男,对于麦田圈这个在大众看大部分人认为是人为的现象,我竟然坚持研究了八年!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虽然有点自贬的意为,但我还是得这样说,因为很多人会先入为主给人或事定性)研究麦田圈并不是我的一个人的“自嗨”,我是有主见、有证据的合理分析与推测麦田圈的现象,这些论据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非人为麦田怪圈的几大辨识特征》。当然、这篇文章的重点并不是讨论麦田圈现象,而是我在看到一篇科普作家——王诘老师写的一篇公文《“科普书红黑榜” 志愿者招募通知》(可以点击查看)时有感而发!当然、这个感受更多的是质疑。
对于汪诘,是从他的一本名为《时间的形状》一书中了解到他的,买这本书这源自于在看了贴吧有人发他的文章后感觉讲的挺有意思,于是就买了一本看看,作为一本科普书,文中对于相对论和其他天文、物理知识虽然都只是皮毛,但文笔诙谐幽默,再加上汪诘有一定写作技巧,又懂得设置悬念,自然、文章上下环环相扣让人读了后欲罢不能、遂进一步关注了他的公众号,偶然一天,发现了一篇公文《“科普书红黑榜” 志愿者招募通知》。
当时看到这个标题感觉挺奇怪,科普书还要分个“红黑”?细读了下文章又觉得汪诘的逻辑实在是领人费解,以下文章引自汪诘的“科学有故事"公众号:
应三联周刊的邀请,我 12 月 23 日下午三点在上海的建设书局浦江店要给 100 多位孩子的父母做一场讲座,题目是《如何选择科普童书?》。为了在讲座中举例对培养孩子科学精神有害的童书,我打开当当网,以“UFO”和“未解之谜”两个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结果让我震惊了,几十页的搜索结果几乎找不到一本具备科学精神的童书,典型的书是这样的:
我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占据我们的孩子视野中的“科普书”,以上图片仅仅只展示了冰山一角,大家可以自己到网上书店搜索一下,如果你是科学声音的资深听众,你一定会被震撼到的。我承认我小时候也是在这种“未解之谜”的环境中长大的,那时候找到一本这样的书都会觉得如获至宝。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大惊小怪,会说“你现在不是已经改观了吗?”。但是,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科学精神是要从小培养的,长大了能改变的都是幸运儿,十成里面不知道能不能超过二成。
我心里很明白,就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哪怕再用力的疾呼,就好像一个人试图伸开双臂挡住海啸一样,完全是徒劳。
但我还是决定要做点事情,这是一种使命感的驱使,我身不由己,不做点事情我良心不安。所以,我计划发起
【科普书红黑榜项目】
建立一个公益网站、微信公号、小程序
名为:科普书红黑榜
对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科普类书籍分成红、黑二类
红:对培养科学精神无害
黑:对培养科学精神有害
可以让读者很方便地随时查询
【特别说明】
所有志愿者都没有任何报酬
这个项目永远不会与商业沾边
除了精神奖励,我们什么也给不了你
我们会努力保护每一位鉴定员的隐私
你需要有具备一定的“喷子”免疫力
我认为,其前提、搜索的就是ufo,未解之谜,后文又说“我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占据我们的孩子视野中的“科普书””不觉得矛盾吗?谁说这是科普书了?退一步,汪诘读过这些书吗?仅以书名来断言书的性质,现在还主动搞个红黑榜,是要拉大众站队,排挤打压这类书吗?谁是才是科学的既得利益者呢?cctv前段时间报道五角大楼的ufo计划,有视频和美军方人员的介绍,那他是不是还要抵制CCTV呢?
虽说文末注明了这是一个”公益“的网站,永远不会与商业沾边;但是、同样作为科普书作家的汪诘,又该如何向大众解释他抵制了与他同类的竞争书籍而间接获利的质疑呢?他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真的科学精神吗?科学精神就一定是要循规蹈矩的学习既有知识,而对孩子对于那些客观存在但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予以封杀吗?
诚然、中国有句老话叫“少数服从多数”,在这一点上、汪诘无疑是成功的占据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再辅以一定的诡辩技巧,说出的话永远是“正确的”。就好像在原始的古代,对于一个存在更多人数的利益共同体来说,他们是更加强大的,其他人数少的利益共同体自然处于劣势。但是多数人的认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曾经向汪诘给出了关于麦田怪圈现象是非人为的详细的证据;但最后却以汪诘不再回复而石沉大海。
“科普”的道路还很长。